发布时间:2014-6-4 浏览次数:2975次
今年以来,随着国内光伏支持政策的相继出台,光伏产业逐渐恢复生机,但眼下又突遭阴云罩顶。继美国和欧盟之后,5月14日,澳大利亚反倾销委员会发布公告,决定对我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面对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密集砸下的“双反”大棒,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的浙江光伏企业,在静观其变的同时,把加速生产建设、产业整合改造和更好地开展海外业务作为应对之道。 生产复苏业绩大增 因欧盟各国和美国启动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光伏产业步入发展低谷,导致不少中国光伏企业出口大幅下滑。但在经历了两年的“寒冬”期后,随着新兴市场的不断开拓,目前浙江光伏企业正显现出积极的信号。 位于嘉兴秀洲工业园区的福莱特光伏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手抓自动化改造,向降低生产成本要效益;一手注重产品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其主导产品――镀膜光伏玻璃的生产份额从上年的70%提升到95%,今年一季度产销量和利润同比增幅均超过20%。 浙江硅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则抓住产业重组的契机,购置设备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多晶硅片。“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10月底。”该公司副总经理徐闻韬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去年,硅宏电子投资近亿元购置新设备,产能由原先每月150万片提高到现在每月400万片。 近期,浙江泰明光伏有限公司5条生产线将陆续恢复生产,预计全年可产电池片4000多万片,年产值4亿元以上。其中,该公司生产的多晶硅电池片送到江苏总公司做太阳能组件,进一步延长了产业链。 事实上,这次回暖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体现了一种趋势。今年一季度,浙江光伏产品累计出口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其中,对日本出口增长121%,对东盟出口增长843%。对于光伏产品出口呈现的强劲复苏趋势,浙江太阳能行业协会秘书长沈福鑫说:“以前,光伏产品大多出口欧美国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在出口新兴市场的占比超八成。” 防患未然加快调整 事实上,早在“双反”之前,浙江光伏军团就迈开了调整之路,但调整无疑是被动的。现在,海内外光伏业的真正洗牌刚刚开始,浙江光伏企业将面对诸多困难。 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在经历了欧美“双反”风暴后,浙江光伏企业一方面得益于中欧光伏协议“价格承诺”的实施,保住了欧盟部分传统市场,产品的出口价格也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得益于企业的战略转移,出口市场逐步转向亚洲、非洲及澳大利亚等,减少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光伏项目推进提速 2013年下半年,随着中国与欧盟达成协议,国内分布式发电、大型地面发电站等项目政策扶持的出台,光伏市场开始逐渐活跃。眼下,浙江光伏企业以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为切入点,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市场正在启动。 5月6日,由浙江环球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投资4500万元建设的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在位于上虞杭州湾经济技术产业园的浙江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工。该项目装机容量5.5兆瓦,安装太阳能电池板8万多平方米,年发电量550万千瓦时以上,预计3~5个月后并网发电。 “这是浙江省第一批获批的分布式光伏电站,接下去,我们与其他几家企业也将采取这种合作模式。”浙江环球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经理张明透露。 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浙江省首个光伏高新区,该园区已引进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投资商7家,2家省级光伏研究院;已建成并网电站示范项目3兆瓦,61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项目已经完成可研编制,其中15兆瓦项目已经启动建设,其余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此外,随着光伏行业景气回暖,A股光伏组件的龙头企业――东方日升新能源有限公司今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95亿元,同比增长66.76%;净利润1150万元,同比增长50.92%。东方日升表示,公司此前将重心放在海外,随着政策支持及经济性提升,企业将电站建设重心转向国内,2014年计划开发光伏电站装机规模的300兆瓦;非洲作为光伏新兴市场,该公司正在大力开拓,目前已在非洲设立子公司。 |
参考Solarzom光伏太阳能网
相关链接:http://www.solarzoom.com/article-51396-1.html